
广东厌氧颗粒污泥批发-信赖推荐「多图」
颗粒污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在高浓度和***废水处理领域。在很多情况下,颗粒污泥工艺是处理负荷、***污染和沉淀容积有限情况下的废水处理的工艺,其出水水质要好于一般的传统活性污泥法。目前,该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研究方向:(1)污泥的颗粒化积理研究。人们对污泥的颗粒化机理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和机理。早期Lettinga等学者提出了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晶核假说,他们认为颗粒污泥的形成类似于结晶过程,在晶核基础上,颗粒不断发育,直到后形成成熟的颗粒污泥,晶核来源于接种污泥或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无机盐。厌氧颗粒污泥的技术怎么进行发展颗粒污泥技术具有污泥量大,沉降速度快,微生物种类丰富,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和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影响污泥颗粒化的因素的进行探讨,希望为污泥颗粒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参考6.水力负荷水力负荷太低,会导致大量分散污泥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甚至会导致污泥膨胀;但水力负荷过大,会对颗粒污泥造成剪切并会剥落未聚集细胞体的胞外多糖粘滞层而阻碍粘附聚集。因此,在启动初期,应采用较小的水力负荷(0.05-0.1m3/m2?·h)使絮体污泥能够相互粘结,向集团化生长,有利于形成颗粒污泥的初生体。当出现一定量的污泥后,提高水力负荷至0.25?m3/m2·h以上,可以冲走部分絮体污泥,使密度较大的颗粒污泥沉降到反应器底部,形成颗粒污泥层。为了尽快实现污泥颗粒化,把水力负荷提高到0.6m3/m2·h时,可以冲走大部分的絮体污泥。但是,提高水力负荷不能过快,否则大量絮体污泥的过早淘汰会导致污泥负荷过高,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颗粒污泥是怎么形成的颗粒污泥形成阶段:有机负荷一般控制在2.0~5.0kgCOD/m3.d。污泥在重质污泥颗粒的表面富集、絮凝并生长繁殖,终形成粒径为1~5mm的颗粒污泥。此阶段也需l~1.5个月。污泥床形成阶段:反应器的有机负荷大于5kgCOD/m3.d。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逐步增大,颗粒污泥床的高度也相应。颗粒污泥床的形成约需3~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