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啮小蜂生产产家***团队在线服务「在线咨询」
周氏啮小蜂雌成虫体长1.1mm~1.5mm。周氏啮小蜂简介以下是格瑞碧源为您一起分享的内容,格瑞碧源***提供周氏啮小蜂,欢迎新老客户莅临。红褐色稍带光泽,头部、前胸及腹部色深,尤其是头部及前胸几乎成黑褐色,并胸腹节、腹柄节及腹部节色淡;触角各节褐***;上颚、单眼褐红色;胸部侧板、腹板浅红褐色带***;3对足及下颚、下唇复合体均为污***;翅透明,翅脉色同触角。头部正面观宽于高(24∶19),触角窝中部位于复眼下缘的连线上;触角11节,梗节与鞭节的长度之和与头宽(背观)相等;触角洼下缘下延达唇基基部,脸部在唇基基部处隆起。唇基基部两侧角各具1小陷孔。两侧单眼间距是侧单眼到中单眼距离的2倍。颚眼距明显小于口宽(5∶10)。前胸背板除后缘有1排鬃毛外,其它部分也生有较密的黑色短毛,贴伏。中胸背片中叶上散生着30根左右刚毛;两侧叶上的刚毛也较密,但三角片上。中胸小盾片上的浅而细的网状刻纹明显较密且小,似乎形成1纵线。中胸小盾片略呈八边形,长宽近相等,但两后侧角明显向外延伸,显得小盾片后部较宽;小盾片在前面1对鬃毛着生处的宽度与2后侧角处的宽度为9∶10.5;小盾片上的2对长鬃毛紧靠两侧着生。前翅长为宽的2倍,基室正面在端部的中部生有毛2根;基室外方区域内的纤毛比翅面其它区域的纤毛稍稀;基脉上有毛,肘脉及亚肘脉上在基室长度的1/2前后开始生有1排整齐的纤毛;缘脉上的鬃比痣脉上的明显为长;亚缘脉与缘脉及痣脉的长度为12∶19∶5。腹柄背观长度为并胸腹节长度的1/2。腹部圆形,长宽相等,背面常有浅的塌陷,背观腹部宽度比胸部明显为大(28∶21)。腹部长度比胸部略小(28∶30)。腹部在第二节后缘及第三节前缘处宽,向前向后逐渐变狭;第七节,圆锥形位于腹末,各节长度之比为10∶5∶4∶4∶4∶5∶2∶1;位于腹末的尾须鬃很明显,每个尾须上的3根鬃毛中,有1根特别长,长度是其它的2根的2倍。周氏啮小蜂的投放数量和次数投放数量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和放蜂方式决定。接蜂后36小时,雌蜂在产完卵后死去,这时将含有小蜂卵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接种式释放蜂虫比1∶1为宜,淹没式释放蜂虫比3∶1为宜。一般来讲,放置四五个孕育啮小蜂的蚕茧壳,即可消灭掉1亩杨树林的美国白蛾等害虫,每个蚕茧内可拥有5000头左右的啮小蜂。以此推算,24亿头啮小蜂,可保护约14万亩白杨林免遭病虫害。投放次数***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再连续进行接种式放蜂防治。预防区应采取连续接种式放蜂防治。1个世代应释放2次蜂,次应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宜在次放蜂后7天~10天(即美国白蛾化蛹初期)进行。也可将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期不同蜂蛹混合一次性放蜂。周氏啮小蜂周氏啮小蜂是早先发现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内寄生天敌昆虫。头部正面观宽显著大于高(22∶14),在一些骨化程度很弱的个体标本中,连中单眼也陷入颜面中部的塌陷中。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20世纪90年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林间释放时间周氏啮小蜂寄生美国白蛾蛹,防治效果好坏决定于放蜂时间是否与美国白蛾蛹的发育期吻合。研究表明,周氏啮小蜂雌蜂在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期即可爬附于寄主体.上刺螫寄主,进行补充营养,促使其提早化蛹,待化蛹后再将卵产在寄主蛹中;雌蜂也可在寄主蛹期直接咬破化蛹后的寄主薄茧到达蛹体产卵寄生。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的树木为喧嚣的城市增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因此,放蜂的时期是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但由于美国白蛾的发育常常很不整齐,化蛹时间持续很长,故一个世代需放二次蜂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次放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始见期,第二次在上次放蜂后7-10天。具体放蜂时间各地因气候不同,需根据当地美国白蛾发育进度决定。放蜂应在25C以上晴朗天气进行,10-16时之间。此时光线充足,湿度小,利于雌蜂飞行寻找寄主产卵寄生。)
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 高经理 先生
手机: 15600300332
业务 QQ: 1091931467
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金沟河路19号20号楼三层302室
电话: 010-82590623
传真: 010-8259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