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雕塑价格按需定制“本信息长期有效”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1]目前世界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铜鼓”一词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为精美,式样多,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乐器,大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生,嗣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沿着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这种铜鼓,铸造精巧,鼓身轻薄,音响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铸有立体蛙饰,并两三只重叠一起,等距分为四组。有的还铸出立体小象、蛇、海螺、玉树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独特而别致。西盟型铜鼓,还流传于***、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尤其在***北部克耶邦的克伦族中广为使用。故国外学者称其为“克伦鼓”。师宗龙庆地方的壮大族,十分敬奉铜鼓,他们视铜鼓如神,平时不准随便乱敲,必须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驱除,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即使逢年过节,也要先用酒、肉祭献,把铜鼓“请”出来方可使用。”《太平寰宇记》载北宋时期居住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俚僚贵铜鼓,以高大唯贵。在龙庆的各壮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头一件事就是祭铜鼓,凌晨一二时许,挑当地三沟汇合处的清水将铜鼓冼净,舂一个大糯米粑粑,放在筛子里,上摆肉一刀、茶一杯、酒两盅、菜六碗(四荤二素),再将筛子放在铜鼓上,由主祭人边叩头,边祷告。)
唐县田家庄进忠工艺品厂
姓名: 邸经理 先生
手机: 13603121512
业务 QQ: 445619695
公司地址: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田家庄村东
电话: 0312-4980858
传真: 0312-498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