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广场青铜鼎雕塑量大从优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楚大鼎,气势雄伟,充分表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楚人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这一阶段代表器物有山东黄县南埠出土的纪国媵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虢国青铜器、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山东烟台上夼出土的纪国青铜器、山东历城百草沟出土的鲁国媵器及湖北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曾国青铜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