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3.dns4.cn/pic/264644/p4/20190222102339_1069_zs_sy.jpg)
榨圈定做承诺守信「多图」
控制油料籽入榨时的水分和温度油料籽入榨前的水分和温度、特别是水分,对压榨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分过高、过低都不能使榨膛形成正常的压力,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压榨效果。在榨油时,油料籽入榨时的水分通常是凭用户的经验来判断。这里以油菜籽为例,介绍一般的判断水分的办法,供参考:①看菜籽用手指甲挤菜籽,有响声并分成两瓣、有油迹,说明水分合适;挤压成扁平状为水分过高;挤压成粉末状为水分过低。也可以用两块小木板轻轻搓挤菜籽,如果壳仁分开为水分合适;壳仁不能分开为水分过高;成粉末状为水分过低。②看出油出油流畅、油色清亮,说明水分合适;油色浅、泡沫多、出油不流畅,说明水分过高;油色深而浑浊、粉状渣增多,说明水分过低。③看出饼出饼成片状,略有弹性,冷却后,折断声脆,断口处强度好、类似锯齿,手捏不粘,内面光滑,外面有裂纹,表面不带油迹,说明水分合适;出饼软而无力,成大片状,不易折断,表面带油渍,闻时有生味,说明水份过高;出饼酥松,或成粉末状,有焦糊味,在出饼圈处出现放炮、冒烟现象,说明水份过低。榨圈的安装:榨圈的排列位臵对榨油机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在拆卸后重新安装时应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列,每一榨圈端面有234条径向出油槽,供油排出用。安装时榨圈有油槽的端面朝向压紧螺栓,其中1#榨圈有内斜面(倒角)的一面应朝向减速箱,高压部分榨圈的位臵不能装错。榨笼的安装:将榨条圈安装在靠近减速箱的部位(注意榨条有油槽的方向应朝向机架),按榨圈原来的排列依次放入榨圈,用压紧螺栓将榨圈预紧,边压紧边用手锤敲打榨圈。预紧时用力不能太大,否则会损坏榨笼螺纹。将上榨笼盖上后先把10个M14的螺栓稍微压紧,然后用加力杆用力将压紧螺栓搬紧,在搬压紧螺栓的同时,要轻敲打榨圈外圆,使其排列平行,紧贴榨笼。榨圈压紧后一般不会松动,榨油时少数出现轻微扭动也是允许的。从中间往两端交替将10个M14的螺栓压紧,然后将连接榨笼与减速箱的2个M16的螺栓旋紧,再将与机架连接的2个M16的螺栓旋紧。后将连接下榨笼与机架的2个M16的螺栓以及连接机架的4个M12的螺栓压紧。压榨花生仁时出现回油:由于花生仁含油较高,压榨产生回油,出现回油时,有时可能是油料含水份过高(可以参考大豆水份的高低进行判断),这时可以调节水份的含量。若属于榨油机的问题,则检查是否装的榨花生用的条排为专用,如不是,可将原机所装条排对装3-4对。若以上办法未能解决问题,则可以将饼掺入花生仁中一起压榨,也可以减少电机轮直径,变慢榨轴转速。以延长压榨时间,使榨出来的油来得及流出。螺旋榨油机压榨大豆时常出现的问题:利用螺旋榨油机榨大豆制油时,由于操作不当或油料含水份调解不宜,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A、压榨时出现跑渣现象,螺旋榨油机,在压榨油料时,若有少量的跑渣现象,也属于正常现象(跑渣允许达5%)。若跑渣量大,则需要进行调整。从油料方面看,油料含水份不当,太干或太湿,都会发生跑渣现象,油料太湿,条排跑渣为片状,出饼较软手一握成团状,流油中有白泡沫。若油料太干,条排跑渣为粉状,出饼发白成粉,流油不畅,显糊状。从榨油机方面考虑:大豆属于含油较低的油量,榨膛内出油间隙应少些。条排应选用榨大豆的条排。B、压榨大豆时出现回油现象:即料斗内有油存在。对于压榨大豆,很少现在回油,因为回油是压榨含油较高的油料时容易产生的现象。条排间隙过小:应用垫子调整条排间隙,或对装2-3对条排。C、出饼不顺,或不出饼,也不进料:榨油机出现不进料又不出饼现象,主要是新机初用时,未经磨合,使用不当所致,(有时料斗堵塞造成拨料螺拨叶子上翻致使不进料),当油料含水份不当时应加以调整。若不属于水份的问题,则新机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应缓慢控制进料,待机温升达80度以上时方可进行正常压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