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节水公司承诺守信“本信息长期有效”
8月30日,首届***节约用水知识大赛在京启动,水1利部副部长、大赛组委会主任魏山忠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此次大赛是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实施***节水行动”重大部署的具体行动,旨在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和能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魏山忠在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供需矛盾突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节水。目前,全社会对节水的重要性认识还很不充分,水危机意识缺乏、节水意识不强的情况普遍存在,舆论倒逼节水、社会监督浪费的机制尚未全1面建立。他强调,节水宣传教育是推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树立节约用水良好风尚的重要举措,是做好节约用水工作的有力保障。水1利部举办***节约用水知识大赛的目的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节水工作,推动公众成为节约用水的主力军,营造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氛围。“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几乎是我国每本历史书都绕不开的水利工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告诉记者,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灌溉面积达280万亩,首开引泾灌溉先河,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历经岁月变迁,现称泾惠渠的郑国渠,仍灌溉着关中平原145万亩农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逐渐成为城市的用水和排污大户,节水已成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的用水现状,提出了一些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相适应的节水技术,包括提高节水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提高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及采用绿化节水灌溉技术等.在分析我国高等学校用水与节水特点的基础上,就青岛市8所高校的节水器具和节水措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节水器具在各高校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在节水硬件和用水管理上仍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高校人均用水量为居民人均的2倍;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具有较好的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