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梨2号梨苗批发在线咨询
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是湖北省人民直属的省级果茶***研究机构,欢迎来电咨询!翠玉梨(518梨)①品种来源:浙江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品种,亲本为翠冠×西子绿。该品花期与翠冠相近,果实生育期105天左右,6月底成熟,便可采摘上市(如大棚种植6月4日成熟,预计比目前大棚梨主栽品种“翠冠”梨提早成熟15天以上。各主枝两侧呈90o配置侧枝2个~3个,同侧侧枝间隔距离50cm~70cm。果皮浅绿色,果面光滑,无果锈(或少量果锈),果点中,并呈果梗部疏果萼部密,萼片脱落。果肉白色,果实圆形,外观比翠冠梨漂亮美丽,平均单果重2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品质十分优良。果形圆润,表面光洁无l斑点,色泽鲜润。树势强健,花芽易形成,稳产高产,果肉嫩脆多汁,清香,无石细胞,果心,仅有一枚大,可食率高达92%以上,含可溶性固形物12.5%,较翠冠耐贮运。由于枝条直立生长而使树体过高,角度不开张,加之直立枝生长势强,从而造成旺长不能提早结果。这一新品种是目前国内上市时间早的早熟梨,比普通品种的早熟梨要早10天左右上市,因为外观漂亮,上市时间早,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我们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经济基础和人员的素质向生产推荐、提供相适应的名、特、新、优;早、中、晚熟系列配套品种苗木、种条、砧木,并进行技术跟踪、技术咨询服务、人员培训,果园规划设计、成本核算等。三大主枝呈120o方位角延伸,主枝基角50o~60o,腰角50o左右,梢角30o。愿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与国内外同行及各级政l府真诚合作,为实现湖北省果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共同努力,并肩迈向美好的未来!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果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收集国内外选育品种、地方品种1000余份,长期进行砂梨新品种选育、引进、鉴定评价及示范推广工作。欢迎来电咨询!成花技术梨的成花技术,是一项综合措施,需要根据树龄、树势、枝类的不同,灵活运用。1、多留长放修剪多留长放修剪是促进幼树成花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其他各项成花技术只能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发挥其较大的作用。在梨园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褐带卷蛾、梨小食心虫,卵寄生率可达90%以上。由于多留枝增加了叶面积,提高了光合能力,为形成花芽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碳素来源。对一年生枝实行长放,缓和了顶端优势,缩短了新梢生长期,同时增加了易于形成花芽的短枝比例,为形成花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环剥与环刻环剥与环刻只适用于树势健壮的幼树,树势衰弱的幼树切不可实行。环剥与环刻的时间,应掌握在成花前进行。***梨在湖北、四川等地在4月中下旬进行处理较为适宜。这个时间是在落花后15-30天内。成形后期的***梨,为了适当延长枝叶的生长期,在树势生长健壮的同时少量形成花芽,环刻时间可推迟至5月下旬。生长势强旺的品种多采用环刻的方法;直径2厘米以下的枝组用环刻法,较粗的枝组可用环剥方法。环剥的位置在需要成花枝组的基部进行。环剥工具用刀刃锋利的芽接刀或特l制的环剥刀。环剥宽度一般应等于剥口处韧皮的厚度,过宽则不易使命甚至造成枝组枯死,l好将剥口用纸条粘封加以保护,以防止害虫***。萌芽期梨园管理①在芽萌动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喷波美浓度5O石硫合剂0.2%的五l氯酚钠进行消毒。花药粉红色,花粉量大,雌蕊5枚,花柱基部无茸毛,雄蕊22~24个,柱头高于花药。捕l捉天牛及吉丁虫幼虫。②3月上旬对***树,多果树及幼年树施催芽肥。③在花序分离前喷1500倍甲l基托布津(或1000倍大生M—45)1000倍甲l胺磷(或800倍氧化),防黑星病、黑斑病、二叉蚜、梨茎蜂、梨大等病虫害。④3月中下旬,对花芽过多的品种适当疏去一部分花芽。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欢迎来电咨询!种植梨苗对环境的要求如下:水分梨苗树比较耐旱,但梨果实止长发育父需要充足的水分。如在梨园及其周边种植蜜源植物招引天敌,行间种植牧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等)保护和繁殖天敌。秋子梨系统耐湿性差.多分布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区,而莎梨耐湿性较强.多分布于年降水量1000毫米的地区。雨量和空气湿度的大小对梨果实皮色的影响较大,在多温高湿气候下生长的果实,果皮叼L的角质层往往,果面粗腿,尤其绿色品种表现明显,如二十世纪、菊水等品种。因此,广东省4—7月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而旱季要及时模水。湖北省果树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是湖北省人民政l府直属的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的***科研所。所以,5月末枝叶充分展开,而还没有停止生长就应进行摘心或喷***生长调节剂(如多效唑)。主要开展果茶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果茶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时令果筛选,有机茶(果)栽培、加工工艺及区域生态规划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