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绵城市信息化平台系统服务为先 新烽光电公司
海绵城市监测方案介绍根据海绵城市试点考核要求[3],对试点项目实施监测,以评估工程实施效果和达标情况。监测的地块排口所处汇水面积为3.1ha,内有已建好的400m?蓄水池一座,规划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4.5mm。为捕1捉雨季降雨,尽快启动试点项目效果分析,2016年6月4日在临江港湾小区主要雨水管网排口处安装了监测站一处,该汇水区内所有外排径流由此处排至小区外。监测参数有雨量、水位、流量、PH及悬浮物浓度等,监测设备有翻斗式雨量计、超声波流量计、传感式PH计及传感式悬浮物监测仪。其次,建设集液位、流量、悬浮物、温度、雨量于一体的在线监测网络,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动态情况的数据采集和远程传输。所有前端在线监测设备数据集中采集到立杆上的远程传输终端(RTU),然后通过GPRS无线通信传输到数据服务器,所有设备均采用蓄电池和太阳能供电,真正实现了“一杆式”的综合监测站,既节省成本又方便施工、调试和维护。“小海绵”与“大海绵”“小海绵”模式是以地块“年总径流控制率”这一定量化指标为建设核心,同时也强调在径流控制过程中的“额外”效益,如(雨)面源污染控制率提升、城市内涝频次削减等的建设模式。“小海绵”立足于雨水年径流控制率达标,凸显出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基本立足点不同、根本出发点不同和生态环境导向不同。据悉,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位于西宁中心城区西部,其范围东起新宁路,西至湟水路,北至青藏铁路,南至大南山山脊线,由城西区虎台片区、海湖新区以及城北区部分区域构成。可以说,“小海绵”模式是准确评估城市海绵建设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弹性”及“吸纳”等内在要求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与“小海绵”模式不同,“大海绵”模式则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统筹并规划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工程举措,形成的广泛而丰富的城市建设体系。“大海绵”建设模式,延伸扩展了基于“雨水径流控制率”为核心的“小海绵”构建形式。“小海绵”与“大海绵”“小海绵”模式是以地块“年总径流控制率”这一定量化指标为建设核心,同时也强调在径流控制过程中的“额外”效益,如(雨)面源污染控制率提升、城市内涝频次削减等的建设模式。结合各地海绵建设模式,“大海绵”工程主要有三类,类从城市水循环系统出发,简称“涉水”工程,如城市防涝系统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地下水质量提升、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综合管廊建设等;第二类结合城市景观绿化系统,简称“涉绿”工程,如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等;第三类则指在海绵构建中发生的城区更新及城市扩张等,包括新区建设,即耕地和村落转变为城市,以及旧城改造,如城中村消减、城乡结合区域改造提升等,简称“涉改”工程。“大海绵”模式必要性虽然“大海绵”模式并不能直接反映地块的“年总径流控制率”这类小海绵指标,但“大海绵”建设模式的出现是顺应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要求,是构建兼备“面子”与“里子”的海绵城市的必行途径,主要因素有:①构建城市适应灾变的“弹性力”需要。“弹性”是指城市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等的承受及***能力。不同的城市其点源/面源污染占比不同,对于点源污染占比高的城市,需配合市政设施完善、污水厂提标或河道生态修复等策略,才能切实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达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适应城市发展的弹性,不仅囊括“小海绵”模式消纳的降雨类型(中小型为主),也包括发生频次小但对城市正常运行影响剧烈的大型降雨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而城市构建应对大型降雨及极端天气的“弹性”,则必须串联作为径流源头的“小海绵”、输送脉络的管网明渠及受纳河湖水系等诸多系统,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得以打造适应城市需求的“弹性”。“大海绵”模式在“小海绵”基础上,遵从城市雨水径流1产生规律,对相关工程措施统筹兼顾,是切实打造城市“弹性内涵”的必行措施。②附加效益1大化利用的需求。“小海绵”模式主要针对城市径流控制率的不足,对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发展过程也存在其他不足,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需协调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而城市构建应对大型降雨及极端天气的“弹性”,则必须串联作为径流源头的“小海绵”、输送脉络的管网明渠及受纳河湖水系等诸多系统,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得以打造适应城市需求的“弹性”。例如,“小海绵”模式可大幅削减城市水体受纳的面源污染物,有效减轻水环境污染,但“小海绵”带来的污染削减能不能终转化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居民生活环境优化等,仍受城市整体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要达到城市“水体无黑臭”这一目标,仍需结合其他相关措施;不同的城市其点源/面源污染占比不同,对于点源污染占比高的城市,需配合市政设施完善、污水厂提标或河道生态修复等策略,才能切实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达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