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区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办理步骤 河北紫旭节能环保
监测点区域水土流失观测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是区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益定量数据的直接来源,是标定其他手段所得数据的“标准物”。布局合理、代表性强、功能完善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体系,能够测定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准确评价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布局、措施设计与配置提供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保持监测点818个,但在布局、运维和整体功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监测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均衡,如***水土保持区划的41个三级分区中,有12个尚无监测点;云南省监测点分布不均,楚雄州的监测点数量占全省监测点总数的25%。二是监测点综合功能性、对象代表性不强,如坡面径流观测场偏多(共316个),小流域综合观测站偏少(仅95个),风蚀和冻融侵蚀监测点更少(分别为35个和4个);坡面径流场按照控制性试验的要求建设,自然属性和原型属性不强。三是运维保障不力,设施设备多有损毁,升级改造不及时。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的空间分布、优化建设的时间安排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等进行了体系化研究,认为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异质性决定了监测点的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准确性、可靠性需求标准的高低影响着监测点的密度,物质与人力资源的丰缺影响着监测点建设和升级改造的可行性与功能实现程度。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时空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因子分值、运算法则等,适用于省级和***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作为监测点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将土地可使用性、建设经费强度、设施设备完备性、日常监测与管护能力、监测数据累积时长等作为确定监测点建设时间及其升级改造先后次序的可行性指标,并据此构建了模型及其运算法则,既科学体现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对区域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作用,又客观反映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治区划分应与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并根据水土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并留有余地,保护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水土环境,保障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2)可操作性原则:必须结合水土流失现状与用地现状,与水土保持区划相一致,做到分区功能明确,边界清晰合理,保留镇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便于水土保持分类指导以及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与管理。(3)突出***原则:***防治区的划分应突出2个***:?规划范围内当前水土保持治理、监督与预防保护的***区域;(突出各分区内部***防治内容。由于评估仅是在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的,每个规划单元和地块仅有今后开发的功能***,具体项目并没有确定,因此很多水土保持措施很难具体落到实地并形成控制性的布局图。在评估报告里,应该在区域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情况,按照区块的发展***,明确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原则,根据每个地块的功能***,确定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的等级标准,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控制提出临时防护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估测工程量。开发区建设应该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强调降水蓄渗措施的使用,提高景观、绿地建设标准,确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模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地块内,绿地率不满足要求,往往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补充。虽然这样做确实增加了绿化面积,也取得了一定景观效应,但是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所需要的保水保土功能并不大,因此不建议把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作为水土保持措施。而且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绿地面积缩水,实际降低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土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