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价编制第三方机构「在线咨询」
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评估法所建立的模型往往是先构建出一个方案再进行评估,而在多目标分析法中,人们通过直接建立多目标分析模型寻求解。多目标分析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其在抽取指标时往往看中能够反映承载力的部分指标,将其作为基础,并为其添加相关约束条件,再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构造出多组目标函数,从而追求模型预测的化。现如今,水资源承载力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研究后,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对于根本内涵的理解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探究也逐渐成熟。但是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所能规划预测的经济社会规模难以表述;相关定量指标问题;社会、生态、经济相协调如何用分析指标去描述;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时如何平衡各方关系等问题。主要介绍了常用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相关方法。从评估法的角度出发,如常规趋势法、多因素综合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从预测法的角度分析,又包括了系统动力学法以及多目标分析法等。水是生命之源,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然而,水资源中仅有2.5%是淡水,其中98.8%是冰和地下水,只有不到0.3%的淡水在河流、湖泊和大气中。水对所有生物都很重要,如果没有水,人类几天内就无法生存。区域水资源是可能引起争夺的稀缺性资源之一,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用水压力,因此区域水资源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分配是指按照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其目的是实现供需平衡。而协调则意味着在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以处理因分配不当而引起的冲突。区域水资源协调旨在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全社会的节水行动。要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不仅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行动,是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而经济手段可以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充分发挥水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杠杆作用。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生活用水水价偏低,成为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的重要原因。建议各地基于实际情况,逐步调整水价,使水价和边际成本相适应,改变水价倒挂、***补贴、居民浪费的现实情况。此外,为了增加水价的杠杆作用,建议各广使用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和丰枯季浮动水价制度,以价格杠杆促进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逐步拉开地区和行业水价差异。目前我国各地的区域内水价差别较小,不能反映水资源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发挥水资源对产业布局的优化配置作用。同样,我国的部分地区虽然实行了行业差别水价,但是并未拉来档次,不利于发挥差别水价的杠杆作用。建议各地***对不同行业的水费制定细化分类,拉开行业水价,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转型升级。水资源承载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区域水资源内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的社会-经济规模,表征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是对水安全的一种测度。目前,园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方面,如余灝哲等基于PSR模型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莫崇勋等采用物元评价法对南宁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量化;韩运红等采用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阜阳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量化。然而水资源系统为非闭合系统,在研究边界上存在水量交换,以上研究均忽略了这个问题。这部分水量即为过境水量,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入研究区域内的过境水量会发生变化。过境水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及其中长期发展战略。因此,研究过境水变化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