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申报
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关乎城市的治理水平,也是当前我国“垃圾围城”困境的出路。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是以发达***或地区为研究对象,且基本上是国外文献,国内相关研究匮乏。本文针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重新建构更加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探讨影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宏观政策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的各类因素。基于HZ市JB街道7个社区的大样本分析,一方面验证了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为实证分析严重不足的国内研究提供了文献上的补充;另一方面,识别了非正式回收系统,并论证了其在城市垃圾分类中的积极作用,完善了既有的理论模型,增强了模型对于发展中***的适用性。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相关结论与建议对面临垃圾分类与回收困境的地方***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如日本根据垃圾的性质将回收垃圾的时间也进行了分类,避免了大家的混装。居民一旦错过某种垃圾的丢放时间,得等待下一次垃圾车的来临。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实施,很好地促使了日本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形成。美国作为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垃圾分类也充分借助了市场的力量,通过经济利益驱动,促进全民进行垃圾分类。如美国旧金山为了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除了大力加强宣传之外,还采取了两种方式区别收取垃圾费。一是按垃圾丢弃量的多少收取。每户居民每月扔的垃圾多,垃圾费就高,反之则低。这样可以***垃圾总量的产生,促进居民自身对垃圾进行再循环处理;二是按丢弃的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区别收取。如果居民对丢弃的垃圾主动进行了分类,则收取垃圾费时就可以按比例打折。显然这种物质利益和垃圾丢弃行为直接挂钩的方法直接促进了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生活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加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很多大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都面临着无地可选的困境。严峻的现实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垃圾回收及处理方式进行反思,分析目前所面临困境的制度根源,创新或借鉴***的垃圾管理及处理制度,解决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垃圾问题。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采用混合收集的方法。在居民区一般都建有专门的垃圾堆放处或垃圾桶,居民将家中垃圾装袋后放入其中,每天由环卫工人或垃圾车将这些垃圾运往垃圾中转站;在公共场所或马路两边,分段设置垃圾箱,由专人定时清理。混合收集方式虽然简单易行,对垃圾收集设施及作业方式要求都比较低,收集费用也较小,也是世界各国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的收集方式。但是,这种收集方式降低了生活垃圾中有用物质的纯度和其再利用的价值,增加了垃圾后续处理和处置的难度,提高垃圾处理的总费用,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1992年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系统地对城市固体废物进行管理的法令,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对城市生活废弃物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2007年4月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迫使相关部门对此做出相应措施,其中对于垃圾分类有了较详细的规定。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具体办法由直辖市、市、县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标准和本地区实际制定。”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投入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