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水型城市咨询***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是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应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级地方***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21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中观上资源配置的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根据***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依据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在用水户协会和***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创建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覆盖、无缝隙、科学化的系统治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主题,突出绿色发展,加大“散乱污”治理力度,坚决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产能。积极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工作,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推进节水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用水计划,加大地下水资源管理力度,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扩面系列工程、再生水利用项目、城乡供排水管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户户通”、农村旱厕改造等***工程,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0%以内,再生水利用率逐年提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以业定价,以质定价,以量定价,促进水资源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