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化系统服务为先
临江港湾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简介临江港湾社区位于青山区临江大道以南,青山港以北,三环线以东。小区沿中间园路分为东西两片分别排水,西侧汇水进入武丰一路DN600雨水总管;东侧汇水进入武丰二路DN1000雨水总管,东西两侧雨水均进入青山港渠。海绵改造的目的之一在于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1][2]。该小区内因地制宜建设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雨水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和调蓄模块。雨水桶收集屋面雨水,顶端设有溢流管将溢流雨水导入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下布置盲管,实现对下渗雨水的收集和转输;小区内不透水铺装改造成透水铺装和透水基层,现有停车场改造成透水停车场,较大面积的透水铺装和透水停车场下布置盲管,收集下渗雨水;盲管将收集的雨水转输至调蓄模块进行净化、消毒,回用于绿化灌溉、自助洗车等。每一处下沉式绿地和调蓄模块均设置雨水溢流口,溢流口与小区雨水管线相连接,排出以上低影响开发设施所不能容纳的超标雨水。海绵城市监测平台的建设目标首先,需要分解细化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中相关指标,构建真实、系统、完整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管控与考核评估体系,以客观评估海绵城市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的定量化改善效果。实施1佳雨洪管理措施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王沛永说,BMPs(BestManagementPractices)即1佳雨洪管理措施,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针对非点源污染控制而提出的雨洪管理技术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结合,在雨水排放的源头、输送、终端等阶段,采用各种、经济、生态的措施对雨洪资源进行防洪排涝、非点源污染控制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的有效控制,西宁可以借鉴。不同的城市其点源/面源污染占比不同,对于点源污染占比高的城市,需配合市政设施完善、污水厂提标或河道生态修复等策略,才能切实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达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