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服务欢迎来电「多图」
殡仪馆文化探究: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殡仪馆的“早餐文化”近年来,让职工吃好“文明早餐”已成爲莱芜市殡仪馆的常态化任务。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因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乃至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不值。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社会心理需求当然是对生者而言的。因为死者已无知觉了,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这无异于给生者开了一张预期支票,告诉他们人生都会有一个如此完整的结局,不会有始无终。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需求也是一类社会需求,它就像吃饭、睡觉一类物质性需求一样的真实。只要它们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所谓人情所好,圣人不禁。这里说的人情即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殡仪馆的文化:社会联系的需要。其宗旨在于使人们掌握健康而积极的生命观,从而创造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殡葬及祭祖活动中深深地包含着一种社会联系,既有横向的(同代人之间非良性心理因素,重建对于生活的信心。否则丧家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对生活失去信心。通过清明、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的祭祖,同血缘者在对先祖追念的认同下聚集起来,亲情得以强化。这些横向的人际联系和纵向的人际联系都是社会内聚力的重要纽带。)、也有纵向的(上下代之间)。如人们在殡葬活动中的互相帮助。一家有丧,亲朋戚友前来襄帮丧事,劝慰生者,这有助于帮助丧家克服因死1亡事件而造成的恐惧、失望、孤独、软弱性等。社会教化的需要。诸子百家经典论著、古典文学、书画鉴赏、汉语汉字等中国传统文明,让职工植根文明长河,筑牢思想之魂。殡葬活动中包含着对人的教化。例如,中国人将治丧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孝道盈天,形成了孝道的殡葬文化。基1督教通过治丧提升对上帝的感情,将死1亡理解为回到主的怀抱、与主同在等,由此1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死1亡的恐惧。当然,必须是善人才能享受到回到主的怀抱的待遇,若恶1人死后可能还要受到天国的惩罚。佛1教则有十八层地狱的惩罚对付那些生前作恶多端者。这些都是古代殡葬文化对人的教化方式。历代***都有意识地鼓吹对本社会有利的殡葬文化,以此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引向***希望的方向,助进社会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殡葬同时又具有道德教化之意义。******份火葬倡议书1956年4月27日,在北京中1南海怀仁堂党1***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毛1泽东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进行火化,不留***,并且不建坟墓”。回家后先在家门口跺脚三下,再进家门,有带伞的就张开甩一甩,再进去。大家都同意毛1泽东的提议。会议休息期间。秘书把一份厚厚的折子送到毛1泽东主1席的手中。折子上是用毛笔书写的端庄清秀的正楷字。毛1泽东微笑着展开折子,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用他那浓厚的湖南口音说:“书法不错嘛!”然后展开一看,是一份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倡议书在论述了殡葬改革的意义后,要求凡赞成火葬的人签名。毛1主1席看完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连声说:“好,好!“随即他从沙发上站起来,掐灭了烟蒂,大步走到一张大写字台前,挥笔写下了”毛1泽东”三个潇洒的大字,而后他微笑地对身旁的人说:“你们谁来呀?”彭1德怀、周1恩来、康生、刘4少奇等人凑过来,这时站在毛1泽东右边的朱1德顺手拿起了毛笔,在毛1泽东名字的后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周来l来等150多名与会同志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