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信息管理系统品牌企业
智慧武汉污水处理应用污水处理行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中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十二五”规划也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更高要求,并明确要求县级镇、尤其是***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市场上产生许多***性和区域性的大型水务集团公司,有些集团公司拥有***各地上百家的污水处理项目。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营对国内污水运营管理能力和相关资源提出挑战,而其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又对集团公司管理手段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准确的掌握城市中心城区现有排水设施情况,摸清家底,逐步解决管网混接、错接、漏接以及断头、死管等问题。在信息采集方面,已建成雨量站63个,水文站32个;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我局已建成了水雨情、水资源、气象、基础工情、供水水质、污水水质、水土保持、政务信息和视频资源为一体的水务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务数据资源“一数据一源”。建成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站点99个,可监控全市主要供水主干管的PH值、压力、浊度及总氯,建成10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23个,整合******和社会BOT模式新建的8座污水处理厂、1个再生水厂的17个水质在线监测站数据,将全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数据(COD、氨氮、HP、总磷等)纳入统一监管;建成视频监视点118个,并通过共享市交1通部门的视频资源,可对全市中型水库、***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城区易涝易浸点进行实时监控。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局早已通过省水利专网、市政务内外网形成了连通省、市、区,包括省水利厅、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气象局、各区水务局和三防办及大部分局属单位的网络系统,并在2012年***加强与局属单位的网络互联及省水利政务外网的拓展工作。2012年已完成市大鹏水源工程管理处、市北部水源工程管理处、市西丽水库管理处等7家局属***的内网接入工作,正在开展将各区三防部门接入省水利专网的建设工作。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我局已建成了水雨情、水资源、气象、基础工情、供水水质、污水水质、水土保持、政务信息和视频资源为一体的水务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务数据资源“一数据一源”;建成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对内完成与局属单位间的水雨情数据、水质数据和视频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对外实现了市气象局的雨情数据交换,与省水利厅、市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资源的共享,并利用深圳市统一建设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市监察局、市行政服务大厅、市府办1公厅间的行政审批、信息公开数据的共享与交换。[2]更新现有的地形图,完善信息管理的各种业务流程图库中新地形严重缺乏,现有的地形图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的飞速发展,造成新测管线缺乏地形依据。另外,图库中旧地形大部分是扫描录入的,由于纸质图纸存放时间长,纸张有伸缩,扫描数据化后造成地形与实际位置不一致。下一步准备***人员进行弥补,对还没有参照物的供水管线,***测量人员进行现场补测,包括公路、楼房等永1久性建筑物;另外,图库中旧地形大部分是扫描录入的,由于纸质图纸存放时间长,纸张有伸缩,扫描数据化后造成地形与实际位置不一致。加强图档系统管理,理顺信息反馈流程,着力解决压力级别及切、接线等环节的信息反馈不畅等问题;建立工程的全程控制系统,从设计、施工到后竣工的资料归档,都有严格的信息反馈制度;图档管理部门还应和管网所密切配合,逐步解决系统中存在各种问题。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市政排水设施的不断建设,市政管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由于这些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与更新,导致现有市政信息数据的广度、精度与深度已不能满足现实建设、规划需求。为更准确的掌握城市中心城区现有排水设施情况,摸清家底,逐步解决管网混接、错接、漏接以及断头、死管等问题;同时改变传统信息数据管理模式,将市政设施信息数字化,提高市政设施系统运行和管理效率,辅助决策与调度。如在管网事故紧急抢修时,可以采用GIS与GPS相结合,通过GPS系统准确获取抢修的地面位置,并将数据实时传送给GIS,可以快速确定故障区域,协助抢险人员分析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生成抢修方案,有效实施抢修作业。通过建设城市内涝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利用排水信息综合展示与查询平台,实现排水设施查询、统计、管理等基本功能,为更好的实现城市市政排水设施系统的科学管理,掌握城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节制闸、泵站、沟渠、易渍水点的水位、水流量、视频,完善空间数据,同时深化与扩展平台功能,以此加快市政设施管理现代化进程,为实现“智慧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姓名: 王经理 女士
手机: 18827047820
业务 QQ: 2242517656
公司地址: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03号光谷芯中心三期3-11幢
电话: 027-51895830
传真: 027-518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