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大叶冬青球修剪信赖推荐
防治大叶黄杨病大叶黄杨四季常青、叶色亮绿,而且耐修剪,常用作绿篱及背景;并且大叶黄杨及其耐修剪,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常用来做分车绿化带、或者修剪成圆球形或半球形,用于花坛中心或对植于门旁。在大叶黄杨大量使用中,同时也出现很多另园林管理者头疼的事情--每年春天病发病率高,没有什么可以防治。大叶黄杨病1危害原理病危害大叶黄杨叶片,发生的主要条件是温度高、潮湿;多发生在大叶黄杨的叶正面,少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在叶片上开始产生***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其观赏性。由此可见,防治大叶黄杨病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分享,下面中威快活林园林养护***为大家共同分享大叶黄杨病的防治方法:2如何管理(1)注重改善植株生长环境,使之通风透光。(2)合理灌溉、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3)降低小环境的湿度。3物理防治(1)清除植株上白色粉状物。可先用刷子对其刷扫,再用清水加适量洗衣粉冲洗。(2)剪除感病较重的病叶、病梢、发病内堂枝并集中处理。(3)对普遍感病,且株龄较老者,可结合更新复壮对植株进行修剪防治(4)适当修剪,增强通透性。4化学防治建议使用20%三乳油1500-2000倍或者中威病乐翻天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期15-20天每次,连喷2-3次。效果突出、用药量少、绿色环保、无抗药性。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大叶黄杨球长途运输时注意的要点大叶黄杨球装车不宜过高过重,压得不宜太紧,以免压伤树枝和树根;树冠必要时用绳子围拴吊拢起来,防止断枝条,卡车后箱板上应铺垫草袋、蒲包等物,以免擦伤树皮,碰坏树根,长途运苗用苫布将树根盖严捆好,这样可以减少树根失水。如果是短距离运输,大叶黄杨球可散在筐篓中,在筐底放上一层湿润物,筐装满在大叶黄杨上面再盖上一层湿润物即可。以防大叶黄杨根不失水为原则,如果长距离运输,则裸根大叶黄杨绿篱根一定要蘸泥浆,带土球的大叶黄杨绿篱要在枝叶上喷水。再用湿苫布将苗木盖上。无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运输,要经常检查包内的湿度和温度,以免湿度和温度不符合大叶黄杨运输。如包内温度高,要将包打开,适当通风,并要换湿润物以免发热,若发现湿度不够,要适当加水。另外,运苗时应选用速度快的运输工具,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大叶黄杨和冬青区别大叶黄杨和冬青的区别在哪里,冬青和大叶黄杨都是卫矛棵植物,常绿,耐寒,生长快速,是地被绿篱植物,也可以做成灌木球,大叶黄杨和冬青其实是一种东西,只因为各地的叫法不同,工程设计的名称不同而已,就像王二牛有个小名叫王小牛,现在各位知道了吧,大叶黄杨和冬青是不存在区别的。大叶黄杨四季常绿灌木,总高1.5米。树枝平滑,密实,枝条之间长3~7毫米。小叶对着生长,革质圆形或倒卵形,长1~2.5厘米。性喜肥沃湿润土地,忌酸性土壤。抗逆强,耐水肥,抗尘土,可以吸附环境中的等***空气,有抗寒,耐盐碱地、抗病虫害等非常多植株特征。开花时期3~5月,种子成熟期9~10月。扦插深度为3~4.5cm,扦插繁殖棵数为278棵/m2。扦插前面灌足底水,插后灌后一次水。后面在畦上制成保温棚。用塑料薄膜覆盖,每隔11天灌一遍透水,温度维持在19~26℃,温度太高要用到草帘遮阳,湿度维持在68~94%。他是一样非常容易使用的苗木,成活率95%之上,种下幼苗要快速撒水,可以做到干就浇,浇就浇透彻。新种的树苗,不能追肥,这也是大忌,此时根系破损没有***,有一点儿水份就能够一点点生长,如肥料太多,容易出现大面积死苗。好的栽种时候是晚春2~5月,带土球,沭阳大叶黄杨成活率特别高,虽然大叶黄杨基地的价钱很实惠,可是也一样认真***。培育大叶黄杨球,就应该用心养护修剪,经验株行距1.3~2.2米,每一年2月下旬,5月上旬,8月下旬修整1次,修剪后施肥浇水,水肥采用肥撒施,寒冬撒施底肥,如大粪,猪粪,大粪等。在进入冬季前20天不浇水,要不冬季会冻害。裸根移植技术与要求一、移植苗准备与根系保护相对完整的根系是保证移植裸根移植大叶黄杨成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保持移植大叶黄杨绿篱苗根系少受损伤与防止失水,是裸根移植的基础,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防止根系失水是移植大叶黄杨绿篱苗成活的关键技术,在起苗、修剪、包装或运输等移植栽培前的各个环节,以及栽培后的管理环节都要特别注意。大叶黄杨绿篱苗根系幼小细嫩,起苗后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防止根系失水;在工地不能及时移栽的大叶黄杨绿篱苗,起苗后假植或用保湿材料包扎、覆盖。在栽植前蘸泥浆(也可以根据需要混合使用一些生根剂、保水剂等辅助生根与保水的药剂)提前洇地,缩短起苗到栽植的时间,栽植后及时等,均为大叶黄杨移植时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防止根系失水而提高成活率。二、栽植技术要领首先,要把握合适的栽植深度,栽培过程要边填土边踏实,同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向下,不发生盘根、翘根现象,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触。要保证根系内根间空间充实,这是衡量栽培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与成活率关系密切。此外,栽植后及时浇水,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栽植时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