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福大学访学信息推荐,三体文明游学方案
三体文明《思想道场》德国智能制造游学德国制造的思维有个故事:一个朋友找一位德国同事问路,德国同事很nice的跟我说,你等1个小时来找我,我要上网查一查。想想无非就是google一张地图,然后打印出来。体验城市:汉挪威,啤酒城-多特蒙德,恩格斯故居,大学城亚琛,科隆大教堂,科布伦兹-德意志之角,莱茵河文化遗产,莱茵河游船,古堡葡萄园,明珠小城吕德斯海姆,斯图加特,大学城亚琛,法兰克福古城。结果一个小时回来,发现她不仅打印好了地图,标记好了路线,甚至还标记上了哪里会比较容易走错,后用一个塑料封皮非常精致的套好交给我,后用一张便签纸写好她的电话,交给了这位朋友,并且说,找不到路,随时可以打电话过来问。德国同事只要是为别人提供service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像我索取这个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么”。反过来看一些中国同事,很多时候只是把为别人提供service当做一个任务,主要的要求达到了,在deadline之前对付对付就可以了。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厂商都不愿意大批量订货,而是更多地通过小批量订货来试产试销,直到测试出市场的真实需求,才开始大批量连续订货。这种想法大到做产品的角度会变成什么。同样是做汽车,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四个轮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个轮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德国人的思路会是,如果我是驾驶员,那么在驾驶的时候,除了四个轮子,能跑,我还会需要什么。三体文明企业发展战略-制造业转型升级8就单个企业而言,迈向工业4.0,精益和IE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基于第6个观点,就不难理解接下来这个命题。中国制造业要迈向工业4.0,必须先补工业3.0的课——精益生产;甚至是工业2.0的课——IE(工业工程)。IE是一切之本,TPS、6Sigma、TOC(Theoryofctraints,瓶颈理论,常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并提)、5S(源自日本的现代工厂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IE基础之上。甚至丰田也讲到: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丰田公司的具体应用。?3.基本假定基本假定是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故在一个文化单位中的变异性很小。IE是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实现产出大化。有效实施IE可以实现企业在不需要资本投入的条件下,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因为IE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在论之下长期被误解和打压,直到90年代才在我国局部得到重视。必须承认用精益和IE来改造现有传统制造业存在巨大困难,重要的是一把手的观念、决心,甚至情怀。因此,就单个工厂升级到工业4.0无法超越这道鸿沟。在互联网条件下,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经济范式转移”的方式实现超越呢?是否会出现制造业的“云端制”?而现在钢厂面临的多品种、小批次订单越来越多,交期也从月到按周交货,这样的市场形势倒逼钢厂在生产模式也发生变化。是否能实现超越工厂围墙的社会化柔性化生产?理论是可行的,现实也具备条件,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值得持续观察。三体文明企业发展战略-打造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模型河野丰弘:企业文化的要素河野丰弘在其所著的《改造企业文化—如何使企业展现活力》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1.成员的价值观这项要素常会以下列标语加以表现:挑战精神、进取心、速战速决等,是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谨慎、固执、保守、小团体、马马虎虎、没气魄等,则是僵化的企业文化价值观。?2.情报收集的取向情报收集与内部的沟通模式会依企业不同而有所不同,首先,是充分收集情报加以分析,还是以主观来决定?有效实施IE可以实现企业在不需要资本投入的条件下,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再者,情报收集是由外部收集而来—亦即顾客导向的情报收集,还是内部导向?换句话说,取向不同可以决定企业文化不同的特性。顺畅的企业文化,上下左右的沟通良好;而僵化的企业文化,沟通量有限。?3.构想是否为自发性地产生这是一项重要的要素。有活力的企业可用自由旷达、立即反应(quickrespe)、脑力激荡等表现;僵化的企业则可说成生产导向(不考虑顾客的需求)、重视规则、强制规范等。?4.从评价到实行的过程对失败的反应,不同企业也会不同。不畏失败,才是有活力的***的特性;僵化的***则会形成害怕失败、过度谨慎的官僚主义。?5.实行时,上下成员的互助关系有活力的***是“相互信赖”的,对上司也不太会用过于尊敬的语词,上下级的距离很短,***能够容许特立独行的人存在;相对地,僵化的***则不仅上司与下属之间没有信任,同事之间也缺乏信任,固守本位主义。?6.对***的忠诚度员工想被终身雇用,还是有好的机会就跳槽??7.动机的形态这是指对工作的责任感,当然也即是说对工作是否全力以赴。有活力的企业,个人的成就感极大;僵化的***中,成员只做小限度的工作,个人成就感也低。这些行动,从外部来看,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