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循环风机货真价实
热循环风机叶片吸力侧形成的低能流积聚的“尾迹区”,形成“射流-尾流”结构。在小流量区,风机内部的流场分布发生偏心现象(C处),叶轮流道E侧,气体比较充实,叶轮流道F侧气体分布较差,与原始风机内部流场分布相比,其热循环风机叶轮流道的充盈性差。加进气箱后,风机叶轮尾缘处的“尾迹-射流”更加的严重,风机模型尾迹区占了比较大的空间,减少了风机流道有效面积。在小流量区,风机内部的流场分布发生偏心现象(C处),叶轮流道E侧,气体比较充实,叶轮流道F侧气体分布较差,与原始风机内部流场分布相比,其热循环风机叶轮流道的充盈性差。离心风机的效率曲线如图6,无进气箱情况下在流量为2.82kg/s,压力为3106.23Pa时,达到较***率68.64%;加进气箱后在流量为1.68kg/s,压力为2775.54Pa,达到较***率59.45%,通过与原始风机对比可知,加进气箱后其较***率降低8.19%。同样由图6效率曲线对比图可知,加进气箱后风机整体效率降低,与原始热循环风机相比其***区域比较窄,缩短了工作区域,且加进气箱后较优工况点向小流量区偏移。加进气箱后,离心风机的全开流量降低,与无进气箱相比,流量降低了16.9%。由图7可知,加进气箱不仅降低了风机的全开流量,其全压也有所减少。风机性能测试采用C型试验装置对带进气箱的离心风机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标准按GB/T1236-2017《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实验》执行。整机压力云图分布通过Fluent软件对掘进工作面离心风机进行流场数值模拟,模拟得出在同流量下,加米字集流器和普通集流器离心风机压力云图可以看出,风机静压从进口至出口逐渐增大,在蜗壳外达到较大。加进气箱后,风机叶轮尾缘处的“尾迹-射流”更加的严重,风机模型尾迹区占了比较大的空间,减少了风机流道有效面积。加米字集流器风机进口静压明显高于普通集流器离心风机,其较大静压达到2510Pa,普通集流器达到1440Pa;加米字风机的全压较大可达5860Pa,而普通集流器较大达到4260Pa。热循环风机集流器的压力用Tecplot软件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可以对离心风机集流器的受压进行对比分析。刘晓良等研究了消声蜗壳消声材料厚度、空腔厚度等对风机降噪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消声材料厚度或空腔厚度可以提高消声蜗壳的降噪效果。加米字形集流器和普通圆弧形集流器内部流场受压分布所示,热循环风机米字形集流器入口压力为-8000Pa,到集流器出口达到-18000Pa,压差10000Pa;普通圆弧形集流器入口压力为-8000Pa,到集流器出口达到-16000Pa,压差8000Pa,小于米字形集流器。同时也可以看出,加米字形集流器压力梯度变化趋势比普通圆弧形集流器平缓,对稳定进口气流,保证气流的均匀及稳定有更明显的作用。热循环风机与4种消声方式风机的A声级对比。k-ε模型作为***为普遍有效的湍流模型,能够计算大量的各种回流和薄剪切层流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风机的数值求解计算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方式都有着不错的降噪效果,其中C型改进风机降噪效果好,在额定工况点附近总A声级能降低约7dB(A);B型改进风机降噪效果也比较理想,优于A和D型改进风机;A型改进风机的消声效果***差。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应该是电机噪声通过蜗壳会被放大,而没有被吸声材料有效吸收。但后盖板加装消声材料,恰好吸收了电机的部分噪声,因此后盖板加装吸声材料降低风机噪声明显。本文对吸声蜗壳对风机降噪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对单独蜗板、后盖板、蜗板与后盖板、蜗板与前盖板加装消声材料的4种方式进行了试验测量,在热循环风机全工况范围内,风机噪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蜗板加后盖板组合的降噪效果好。由于穿孔板摩擦损失较大,气体流动阻力增加,导致风机压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由于安装穿孔板的面积不同,导致不同消声组合方式的摩擦损失不同。通过试验证明相对于周向蜗板加装消声材料,风机后盖板加装消声材料消声效果明显,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风机压力损失小。也证明了消声蜗壳有很好的降噪效果,并且热循环风机蜗壳尺寸虽然有一定的增大,但相对于消声器等其他降噪方法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对风机进出口安装条件有限制并且对噪声有一定要求的离心风机,吸声蜗壳是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