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英语翻译机构服务介绍,镇江译林翻译小语种
短期记忆(short-termmemory)对于一个口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短期记忆能力无论是对交替传译或是同声传译帮助都很大。有些人天生博闻强记,但是后天的训练也可以改善短期记忆。改善短期记忆的关键就是要做一个activelistener.什么是activelistener?就是要积极地听。何为积极地听?就是听的时候全神贯注,积极分析和记忆听到的信息。和学习英语一样,训练短期记忆也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不要急着记一大段的文章。先从句子或和段落开始。没有进行过记忆训练的人还别以为记一个句子很容易。不信自己可以试试。刚开始时可能不是忘了地点就是时间。其实无论是几一个句子、段落或是一篇文章,关键是弄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也就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改变中译外和外译中的“逆差”局面,关键还是要深化对外开放。如果增加中国护i照的含金量,并按对等原则,让其他***人容易进入中国,双方来去便利,交流频繁,则文化走出去水到渠成,不用助推。与此同时,也可考虑如下策略:第i一,欲求送出去,必先请进来。应吸引更多外国人加入中国文学的翻译。现在在中国学习、工作且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比过去多了很多。他们常作为“白面孔”、“黑面孔”,上电视参加各种节目,成为***对象,这是很可惜的。不如增加拨款渠道和基i金,让他们来参与对外翻译工作。比如爱尔兰文学基1金会,就主动设立基i金,请人翻译爱尔兰文学作品。这是可以借鉴的。第二,以民间交流为主体。记得2009年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专门有“版权服务站”;书展上也签下了多笔版权订单。***也批准了中国学术名著、中国文学名著、大中华文库等出版系列工程。不知在其他地方成效几何,仅从美国看,从网下到网上,中国经典还是冷门偏门。学界对中国文献的经典,也多沿袭前人***。说典籍必谈诸子百家和儒佛道。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一些我们认定为好的东西,他人出于种种考虑,漠视甚至排斥。再者,《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已经有了很多现成的译本,不必再三炒冷饭。而刘慈欣这些科幻作家,经过民间渠道,在国外反成了气候。他的《三体》译本,连奥巴马都买来看。这样的传播,是民间自发开展的,不假官i方助推之力。第三,拓展对于价值的认知。这些年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被奉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如陈寅恪、辜鸿铭,在国外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而国外熟知的中国人,如晏阳初,则中国罕有人知。如果我们拓展对于“价值”的认知,为什么不在译介中,“助推”已经可能被外国人接受的晏阳初们的著作?第四,增加中外合作。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外合作也是好办法。例如中国古代文献,不要说外国人,就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难看懂。如属中外***合作,则会产生不同可能。需要警惕的是,文字工作过程漫长,合作的话,也需默契。多少年来,也只有杨宪益戴乃迭这种夫妻搭配比较成功。***能做的,是增加些中外协作,在协作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上做些文章。如果真认为某作品重要,可以组建团队来翻,让有的人从事中文翻译,有的人负责外文润色,有的人负责回译以验证译文准确性。一些***典籍,如《圣经》翻译是通过团队协作方式完成,所产生的和合本译本至今仍被使用。好的团队协作合流程再造,能够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第五,尝试共享翻译。过去的翻译,个人英雄主义流行。一旦某个人的翻译被发现有瑕疵,则可能连人带书被通盘否定。水烧到90度,被倒掉重烧。再有人烧到80度,又被倒掉,如此反复。倘若能够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假如能像软件开发那样,让后面的人修改前人错误,增加“补丁”,升级版本,陆续认可所有参与者的功劳,则不废前人努力,有益于逐步改进,功莫大焉。一些***,如“译言”曾有过合作翻译的尝试,大概是因为缺乏资助,没有大规模拓展开。在这个有共享单车的时代,共享翻译,还是可以继续尝试的。中国文化传向全世界,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也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虚姿态。经济、文化各有规律,未必会同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强势的国际形象,虽然***终会强化文化影响力,但这种关系,也是有一定延后效应的。即便中译外、外译中再保持逆差五十年,也应有胸襟坦然对待。译者不为尴尬译文“背锅”译文反映时代需求变化天津外国语大学高i级翻译学院华云鹏表示:“参与制定标准的几位***都是行业内的***人士,他们的翻译译文十分准确。”他还认为“标准的颁布十分有意义,在当今也十分必要。但***在于实行,大家都应当按照标准去做,重视公共领域的翻译问题。”通常,英文翻译存在“信达雅”这一概念,但华云鹏认为,在公共领域,信与达的标准更为重要。在华云鹏看来,在如今的很多“译文笑话”中,翻译者都成了背锅者。而实际上,造成译文错误的原因十分复杂。很多看似不够准确或者略显生硬的译文都是译者“仓促”工作的结果,而这种“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在现实的翻译工作中是一种常态。华云鹏介绍:“以企业举例来说,不少国内企业在创办初期并未考虑过扩展国外市场的问题,伴随着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增加了跨国业务,对于英文资料的要求大量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无法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产品与技术。从个案到企业,翻译行当往往处于整个体系的“下游”。译者并不能对每一个过程熟悉且了解。华云鹏说:“大量的问题出在一些企业的门户网站上,不少企业的英文页面都是对中文页面的直接翻译。打开一个知名航空网站页面,发现排在前面的城市都是中国城市,这体现得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造成国内诸多公共领域翻译错误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没有公共标准,同时也有英文并非为“应用”而为“装饰”而标识的问题。如今这样的现象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依旧存在,一些公共场合或者商家的标识牌认为加上英文会更“洋气”,这样的做法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屡见不鲜。华云鹏说:“这样的翻译不仅错误百出,甚至仅仅是拼音。”)